临港文理学院 “渔灯文化节” 启幕 传统技艺与现代光影点亮港湾之夜
临港文理学院的中心广场上,千盏渔灯组成的 “港湾星河” 璀璨夺目,渔民传承人带领学生手持渔灯巡游,灯影在地面投射出 “一帆风顺”“渔获满仓”
的吉祥图案;一旁的创意工坊里,学生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的现代渔灯格外抢眼,灯体嵌入传感器,可随环境声音变换颜色。该校近日举办的 “渔灯文化节”,吸引 3
万名师生及市民参与,成为临港新城最具特色的文化 IP。
“渔灯是临港渔民的精神符号,以前只为照明导航,现在要让它成为文化载体。” 文化节总策划、艺术学院教授杨梅介绍,活动设置 “渔灯非遗展”“创意设计大赛”“港湾夜游” 三大板块,邀请 8 名国家级渔灯传承人、10 名数字艺术专家共同参与。开幕式上,传承人与学生合作的 “渔灯舞” 震撼全场:舞者身着缀满渔灯的服饰,随着音乐舞动,灯影流转间再现昔日渔港归航的热闹场景。
创意设计让传统渔灯焕发新生。在 “现代渔灯设计展区”,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开发的 “折叠式便携渔灯”,采用环保材料制作,可充电重复使用,已与临港旅游公司达成供货协议;“渔灯光影秀” 团队用投影技术将渔灯故事投射到图书馆外墙,市民驻足观看,不时发出赞叹。“我们不是颠覆传统,而是用现代设计让渔灯融入生活。” 设计团队负责人李萌说,他们的作品在文创众筹平台上线 1 小时便筹满 5 万元。
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。文化节期间举办 “渔灯非遗论坛”,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与传承人共探保护路径,形成《临港渔灯文化保护宣言》;评选出 20 件优秀创意作品,给予每件 5000 元孵化资金,其中 “渔灯主题民宿灯” 已在临港景区投入使用。临港新区文旅局局长表示:“渔灯文化节已成为临港的文化名片,下一步将与学校共建渔灯文化产业园。” 杨梅透露,文化节将每年举办,计划 2025 年推出渔灯主题音乐剧,让传统艺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