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海洋生态科普馆开馆 沉浸式体验点亮公众蓝色认知
临港文理学院海洋生态科普馆的序厅内,巨大的弧形屏幕循环播放着临港湾生态变迁纪录片,随着解说员按下按钮,屏幕 “沉入”
海底,观众仿佛置身于沙丁鱼群迁徙的壮阔场景;触摸互动区里,孩子们正通过触屏 “解剖” 虚拟的临港梭子蟹,了解其生态习性。该校投资 5000
万元建成的海洋生态科普馆近日正式开馆,成为胶东半岛首个高校主导的综合性海洋科普基地,首日接待游客超 2000 人次。
“临港有 263 公里海岸线,但 70% 的市民不知道本地盛产的文昌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,科普馆就是要搭建‘海洋认知桥梁’。” 科普馆馆长、环境科学系教授赵琳介绍,场馆总面积 8000 平方米,分为 “海洋生态厅”“港口产业厅”“环保实践厅” 三大展区,整合了 150 件海洋生物标本、20 套互动体验设备、50 个 VR 虚拟场景。其中 “临港渔港变迁 VR 展” 成为亮点,观众可 “穿越” 到 1950 年代的渔港码头,直观感受从传统捕捞到智慧养殖的产业升级。
互动体验让科普更具吸引力。在 “海洋实验室” 互动区,中学生们跟着高校学生做 “海水淡化” 实验,用简易装置将模拟海水转化为淡水;“环保小课堂” 上,教师用临港渔民回收的废弃渔网制作工艺品,讲解 “海洋塑料污染” 防治知识,已开展主题活动 30 场。“以前只知道海鲜好吃,现在才明白每只螃蟹都对生态很重要。” 临港实验小学学生王梓说,他还报名了科普馆的 “小小海洋观察员” 计划,每周参与近海水质监测。
校地联动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。科普馆与临港新区文旅局合作推出 “海洋科普专线”,串联场馆与渔港、养殖区,年预计接待游客 10 万人次;组建 “科普志愿服务队”,100 名师生定期深入中小学开展 “海洋课堂”,已覆盖 20 所学校、8000 名学生;开发 “临港海洋科普手册” 系列读本,首印 5 万册免费发放给市民与渔民。赵琳透露,2025 年将新增 “海洋碳汇科普区”,联合企业开发科普文创产品,让海洋保护理念融入日常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