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举办 “海洋民俗文创节” 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共筑文化 IP
临港文理学院的中心广场上,渔民传承人正带领学生编织 “渔家虎头帽”,五彩丝线在指尖翻飞;一旁的文创展区里,学生设计的
“海草床纹样丝巾”“渔港风光珐琅徽章” 格外抢眼,吸引市民驻足购买。该校近日举办的 “海洋民俗文创节” 落幕,吸引 3 万名师生及市民参与,孵化出 15
个文创品牌,带动非遗技艺活态传承。
“临港有渔网编织、渔灯制作等 20 余项海洋非遗,但 70% 面临传承断层,文创节就是要让非遗‘走进生活、走向市场’。” 文创节总策划、艺术学院教授杨梅介绍,活动设置 “非遗展演”“文创设计大赛”“民俗市集” 三大板块,邀请 15 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、20 名文创企业设计师共同参与。开幕式的 “渔家巡游” 中,学生身着渔服,展示 “祭海舞”“渔民号子” 等传统民俗,引发阵阵喝彩。
现代设计为非遗注入新活力。在文创设计大赛现场,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将渔网编织技艺与现代包具结合,推出 “渔网纹帆布包”,获企业订单 500 个;数字媒体专业团队用 3D 打印技术复刻 “传统渔灯”,加入 LED 灯珠与蓝牙音箱,成为网红产品。“我们不是简单复制非遗,而是提取核心元素进行创新,让年轻人愿意买、愿意用。” 设计团队负责人李萌说,其团队的 “海洋民俗文创” 系列在电商平台月销量突破 10 万元。
成果转化与产业对接紧密。文创节评选出 20 件优秀作品,给予每件 1 万元孵化资金;与临港文旅集团共建 “非遗文创孵化基地”,提供场地与销售渠道;举办 “文创企业对接会”,吸引 30 家企业参会,促成合作订单 800 万元。渔民传承人王出海说:“以前编织渔网只是谋生,现在成了文创素材,还能教学生赚钱,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。” 杨梅透露,2025 年将推出 “海洋民俗文创周历”“非遗主题民宿用品”,让非遗融入日常消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