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海洋碳汇研究中心揭牌 校地协同破解蓝碳核算难题

刘老师 阅读:1 2025-09-20 17:46:03 评论:0

  临港文理学院的海洋碳汇实验室里,科研人员正通过红外光谱仪检测海草碳储量样本,屏幕上实时显示 “每平方米海草年固碳量 1.2 公斤” 的关键数据;中心广场上,校地代表共同为 “临港海洋碳汇研究与应用中心” 揭牌,红色绸布滑落时,围观的渔民与师生响起热烈掌声。该校联合临港新区生态环境局共建的这一中心近日启用,成为胶东半岛首个聚焦蓝碳核算与交易的高校科研平台。

  “临港有 15 万亩海草床与养殖海域,蓝碳资源丰富但缺乏系统核算能力,中心就是要打通‘碳汇监测 - 核算 - 交易’技术链条。” 中心主任、环境科学系教授周涛介绍,中心投资 3000 万元建成,配备碳通量观测塔、水下碳监测机器人等 20 套尖端设备,设立 “海草床固碳”“贝类养殖碳汇” 两个重点实验室,首批接入 5 个养殖区的实时监测数据。

  技术落地即显实效。中心研发的 “浅海碳汇核算系统”,将传统人工采样的核算周期从 3 个月缩短至 7 天,准确率达 98%;为临港顺发养殖合作社出具的碳汇评估报告,使该合作社的贝类产品成功贴上 “蓝碳产品” 标签,售价提升 20%。“以前不知道养扇贝还能固碳,现在有了核算报告,产品不愁卖了。” 合作社负责人王强说,已有 12 家养殖企业申请碳汇评估。

  校地联动深化服务价值。中心与临港碳交易服务中心共建 “蓝碳人才实训基地”,培训 100 名企业碳管员;开发 “蓝碳科普展厅”,每月向公众开放,已接待渔民与市民 2000 人次;联合编制《临港蓝碳资源图谱》,为区域碳达峰方案提供数据支撑。周涛透露,2025 年将启动 “海草床修复固碳项目”,预计年新增碳汇 1 万吨,助力临港打造 “蓝碳经济示范区”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临港文理学院,本科招生,文理学科,临港新区高校,人才培养方案,校园卡服务,教师发展,三下乡实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