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简介
文院教授孙大海
阅读:21
2021-05-31 20:25:28
评论:0
一、办学定位:锚定战略需求的特色学府
临港文理学院扎根长三角临港新片区,以 “文理融通、产教共生” 为办学理念,聚焦海洋经济、人工智能、现代农业等国家战略领域,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。学校近年来 ESI 全球排名跃升 200 位,位列第 1582 名,成为长三角地区进步最快的高校之一,其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已形成显著的区域影响力。
二、学科矩阵:交叉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
(一)海洋智能领域的先行者
学校精准对接我国海洋智能装备人才年均超 5 万人的缺口,于 2025 年获批长三角首个 “海洋智能装备” 本科专业,构建 “机械设计 + 智能控制 + 海洋工程” 三位一体课程体系。该专业联合中船重工第七〇四研究所共建实训中心,配备 5 台自主研发轻型水下机器人(最大下潜深度 300 米)及船舶智能控制系统仿真平台,60% 课程需在企业实训基地完成,实行 “高校导师 + 企业工程师” 双指导模式。学生大二即可参与 “东海风电装备智能运维” 等真实项目,成果直接计入学分。
(二)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对接者
作为临港新片区首所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,学校设置机器学习、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模块,新建 2000㎡创新中心与昇腾 AI 训练集群,深度对接特斯拉、商汤科技等企业资源。该专业 80% 教师具有产业界经历,推行 “智能 + 金融”“智能 + 海洋” 跨学科培养,毕业生可优先进入上海电气等企业,起薪达 9000 元 / 月。
(三)文理基础学科的强基者
材料科学学科首次进入 ESI 全球前 1%,5 年内被引频次增长 320%;农业科学排名跃升至前 5%,“智慧农业系统” 专利转化金额超 1.2 亿元。环境科学、中文系等传统学科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,形成 “基础扎实、应用导向” 的学科生态。
三、科研转化:扎根实践的创新引擎
学校以 “技术落地性” 为核心科研理念,多项成果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:
海洋生态领域:“多参数水质智能监测系统” 在浙江 6 个渔村落地,覆盖 8000 亩养殖区,通过 AI 算法提前 48 小时预警水质风险(准确率 95%),带动增收超 2000 万元,获 3 项国家发明专利;
乡村振兴领域:“农产品直播溯源系统” 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可视化,在临港 10 个村镇推广后,带动农户年均增收 40%,帮助 3 个贫困村脱贫,被纳入江苏省数字乡村典型案例;
民生服务领域:研发的 “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系统” 已惠及 6 个社区千余老人,计划 2026 年推广至全市 30 个社区。
科研团队中既有张明远教授这样获 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 的领军者(其 “稻情智脑” 系统使水稻亩产提升至 650 公斤),也有中船重工原总工程师等产业专家组成的 “双师队伍”,形成 “高校研发 + 企业转化” 的良性闭环。
四、文化育人:薪火相传的精神家园
学校坚持 “育分更育人”,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:
红色基因传承:“薪火相传” 校园戏剧节上,学生自编自导的红色话剧《临港往事》巡演 8 场,吸引 1.2 万人次观看,通过走访革命后代、还原历史场景,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;
非遗文化浸润:“传承匠心” 非遗文化节汇集苏绣、木雕等 100 项技艺,师生制作的文创产品销售额破 10 万元,72 岁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授课,培育 20 名 “非遗传承小使者”;
学科文化融合:机械工程系推出《智能制造奇遇记》等跨界剧目,将专业知识融入艺术创作,形成 “文理互鉴、知行合一” 的文化氛围。
五、未来展望:迈向全球的临港方案
学校正实施 “三步走” 学科战略:2026 年冲刺工程学科 ESI 前 1%,2028 年建成 3 个全球前 1‰学科群。通过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国际高校共建实验室、主办国际智能农业峰会,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。正如校长所言:“我们要让实验室的分子式,变成产业化的方程式,更成为育人的方程式。”
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news.edu.edu.mu/post/371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