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与建筑学院联合举办 “校园文化空间设计” 大赛,丰富校园文化动态
本报讯(记者 高明) 近日,临港文理学院与建筑学院联合举办的 “校园文化空间设计” 大赛圆满落幕。大赛以 “激活校园角落,传承人文精神”
为主题,吸引两校 120
余支学生团队参赛,学生围绕校园闲置空间改造、文化景观设计等展开创作,用创意为校园注入新活力,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。
大赛分为初赛、复赛、决赛三个阶段。初赛阶段,参赛团队提交设计方案,内容涵盖空间功能定位、设计理念、效果图、预算等。评审专家从创新性、实用性、文化性等维度对方案进行评审,50 支团队进入复赛。复赛阶段,参赛团队深入校园实地调研,完善设计方案,并制作模型或 PPT 进行现场汇报。最终,15 支团队进入决赛,展开巅峰对决。
决赛现场,参赛团队通过精彩的 PPT 演示和实物模型展示,呈现了各具特色的设计方案。临港文理学院与建筑学院联合组成的 “文筑团队” 设计的 “校园书香长廊”,将校园内的废弃连廊改造为集阅读、交流、展览于一体的文化空间,设置书架、休闲座椅、电子阅读屏,还融入书法、绘画等人文元素,营造出浓厚的书香氛围;“绿意文创社” 设计的 “校园生态创意园”,利用校园角落空地,打造兼具生态教育和文创展示功能的空间,种植本土植物,设置文创产品展示区,让师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文化创意的魅力。
评审专家对参赛方案给予高度评价,认为方案不仅创意十足,还充分结合了校园实际需求和人文特色,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。经过激烈角逐,最终评选出一等奖 2 项、二等奖 3 项、三等奖 5 项、优秀奖 5 项。获奖方案将由学校相关部门统筹推进落地实施,部分优秀方案已进入初步施工阶段,预计下学期投入使用。
大赛期间,两校还举办了 “校园文化空间设计展”,展示参赛团队的优秀方案和模型,吸引了众多师生参观。建筑学院教授刘峰表示:“此次大赛为两校学生提供了跨学科交流合作的平台,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,还为校园文化空间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创意方案。未来,两校将继续开展此类合作活动,共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。”
临港文理学院与音乐学院联合推出 “校园美育课堂”,创新教学教育形式
本报讯(记者 赵欣) 为提升学生审美素养,丰富校园美育教学形式,近日,临港文理学院与音乐学院联合推出 “校园美育课堂” 系列活动,通过开设艺术选修课、举办音乐讲座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等,将音乐艺术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,为师生带来全新的美育体验。
“校园美育课堂” 设置了多样化的课程体系,涵盖 “基础音乐理论”“中外经典音乐赏析”“合唱指挥”“乐器入门” 等课程,由音乐学院教师和优秀学生担任授课教师。课程采用 “线上 + 线下” 结合的教学模式,线下课堂注重实践教学,教师通过乐器演奏示范、合唱排练等方式,帮助学生掌握音乐技能;线上课堂则提供课程回放、音乐资源共享等服务,方便学生课后复习。临港文理学院 2023 级学生王宇报名参加了 “吉他入门” 课程,他表示:“以前一直想学吉他,却没有机会,现在通过美育课堂,不仅学会了基础弹奏技巧,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丰富了课余生活。”
除了常规课程,两校还定期举办 “音乐人文讲座”,邀请音乐学院教授、知名音乐家围绕 “音乐与文学的关联”“古典音乐中的历史故事”“音乐与情绪管理” 等主题开展讲座,将音乐艺术与人文知识相结合,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。在 “唐诗与古典音乐” 讲座中,音乐学院教授李娜通过演奏古筝曲《春江花月夜》,结合唐诗《春江花月夜》的意境解读,让学生深刻感受音乐与文学的交融之美,现场反响热烈。
艺术实践活动是 “校园美育课堂” 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两校联合组建 “校园合唱团”“管弦乐团”,定期开展排练和演出活动,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,提升音乐表演能力。近期,合唱团在学校 “迎新晚会” 上演唱的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《校园的早晨》等歌曲,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;管弦乐团走进周边中小学,开展 “音乐进校园” 公益演出,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音乐盛宴。
此外,两校还合作举办 “校园音乐文化节”,开展歌唱比赛、乐器演奏大赛、音乐原创作品征集等活动,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。截至目前,“校园美育课堂” 已累计开设课程 20 余门,服务师生超 3000 人次,成为学校美育教学的重要品牌。临港文理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张敏表示,未来将继续加强与音乐学院的合作,丰富美育课程内容,创新教学形式,让更多师生感受艺术之美,提升审美素养。
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news.edu.edu.mu/post/350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