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牵头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 推动研究与教学双向赋能

刘老师 阅读:6 2025-09-25 15:31:53 评论:0

  近日(6 月 10 日 - 12 日),临港文理学院文学院联合省内 5 所高校(含省师范大学历史学院、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),在该校学术报告厅举办 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” 学术研讨会。来自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、南京大学等 23 所高校的 86 名专家学者,及校内 220 余名师生代表参会,现场设置 “典籍活化”“非遗传承”“文化传播” 三大分论坛,日均开展 12 场主题报告,形成学术交流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热闹场景。

  在 “非遗传承” 分论坛上,临港文理学院李敏教授提出 “高校 + 非遗传承人 + 中小学” 协同育人模式,现场展示该校与本地剪纸传承人王桂英、皮影戏艺人张建国合作的成果:共同开发的《非遗技艺进校园》校本课程,已在市实验小学、郊区第二小学等 3 所中小学试点 6 个月,累计开展剪纸教学 28 场、皮影戏展演 12 场,覆盖学生 1500 余人,还编制了配套教材《传统技艺与现代美育》。来自省社科院的王涛研究员则带来 “数字技术赋能古籍修复” 科研成果,通过视频演示团队利用 3D 扫描技术还原明代破损方志《江南风物志》的过程 —— 从扫描获取古籍残页数据,到计算机建模修复缺损文字,再到打印复刻实体版本,全程仅需 72 小时,该技术已应用于省图书馆 30 册破损古籍修复,引发参会者热议。

 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 52 篇,经 7 位业内权威专家评审,20 篇入选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论文集》,预计今年 10 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。此外,临港文理学院与省师范大学、省社科院签署共建 “传统文化研究中心” 协议,明确中心三大核心职能:科研攻关方面,首批立项 “乡村庙会文化现代化传播”“传统节日符号创新设计” 等 8 个课题,获市级科研基金资助 200 万元;教学服务方面,计划年内开发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》《古籍数字化技术》等 10 门跨学科通识课程,其中《非遗技艺实践》将纳入全校任选课,配备专业实训室;公共服务方面,与市图书馆达成合作,共同打造 “传统文化体验基地”,每月开展 2 场非遗体验活动,首期 “端午剪纸香囊制作” 活动已预约满 300 人。


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news.edu.edu.mu/post/3223.html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临港文理学院,本科招生,文理学科,临港新区高校,人才培养方案,校园卡服务,教师发展,三下乡实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