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多校新增特色专业 文理、工科院校聚焦产业需求
临港多校新增特色专业 文理、工科院校聚焦产业需求
2026 年 3 月,临港文理学院人工智能专业首批 60 名学生正式进入专业方向学习阶段。针对临港新片区智能网联汽车、工业检测等核心产业需求,该专业在原有课程体系中新增 “智能网联汽车算法实战”“工业 AI 质检应用” 2 个模块,每个模块均设置 “理论授课 + 企业实训” 双环节。
商汤科技作为合作企业,专门选派 5 名拥有 8 年以上算法研发经验的工程师驻校授课,每周固定 2 课时,内容涵盖工业质检图像标注、自动驾驶场景数据处理等实操技能。同时,企业向学生开放专属数据集,其中包含 10 万 + 张工业零部件缺陷图像、5 万 + 段不同天气下的自动驾驶路况视频,学生可通过华为云平台远程调用单节点算力达 2PFlops 的昇腾 AI 训练集群,完成模型训练与优化。
目前,已有 8 个学生小组与特斯拉上海工厂技术部门对接,围绕 “电池缺陷 AI 检测” 项目开展合作。“我们需要通过算法优化,将电池极片裂纹的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9% 以上,现在已完成数据集筛选,正在调试卷积神经网络模型。” 该专业 2025 级学生李哲介绍,团队计划 2026 年 6 月向特斯拉提交首批技术方案,若通过验证将用于工厂生产线检测。
与此同时,临港工程技术学院传来专业新增喜讯 —— 该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获教育部正式批复,成为临港新片区首个聚焦 “工业 4.0” 的本科专业。为匹配产业人才需求,该专业与三一重工(临港)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深度合作,共同建设 2000㎡实训基地。
基地内现已配备 12 台 FANUC LR Mate 200iD 工业机器人,以及一套可模拟整车焊接、零部件装配全流程的数字孪生生产线,学生可通过虚拟仿真系统完成从产线设计到设备调试的全环节实操。课程设置上,《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运维》《智能产线设计》等 18 门核心课中,60% 课时安排在实训基地开展,由企业技术骨干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。
2026 年该专业计划招收 80 名学生,采用 “1 年企业认知实习 + 3 年专业学习与项目实战” 培养模式。新生入学后将先进入三一重工临港工厂开展认知实习,了解智能制造车间运作流程;后续学习中,每学期需完成 1 个企业真实项目,如智能产线故障排查、工业机器人程序优化等。三一重工还为该专业设立专项奖学金,每年评选 20 名优秀学生,每人发放 5000 元奖励。
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news.edu.edu.mu/post/311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