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举办 “非遗进校园” 文化节 百项技艺展演 师生巧手做文创 销售额破 10 万元
2025 年 5 月 28 日,临港文理学院的林荫道被装点得格外喜庆,红色的灯笼挂满树枝,彩色的旗帜随风飘扬 ——“传承匠心・遇见美好”
非遗文化节在此开幕。苏绣、木雕、陶艺、剪纸等 100 项非遗技艺的展台沿着道路依次排开,8000
余名师生穿梭其间,空气中弥漫着丝线的清香、木材的醇厚和泥土的质朴,热闹非凡。
在苏绣体验区,72 岁的非遗传承人王阿姨正手把手教学生绣荷花。她戴着老花镜,捏着银针轻轻穿过绸缎:“针脚要匀,像鱼鳞一样排列,配色要雅,荷叶的绿要分深浅,这和做学问一个道理,急不得。” 中文系学生陈雨桐屏住呼吸,跟着王阿姨的动作慢慢下针,手指被针扎了好几次也不放弃。“我以前觉得刺绣是老年人的爱好,没想到这么考验耐心。” 她展示着绣了两天的小幅荷花图,花瓣层次分明,露珠晶莹剔透,被校史馆以 500 元收藏。王阿姨看着作品,眼角笑出皱纹:“这孩子有灵气,比我当年学得快。”
木雕展台前围满了人,艺术学院的李老师正用刻刀在梨木上雕刻镇纸。“这是临港本地的梨木,质地坚硬,适合雕刻。” 他边说边转动木料,刻刀在木头上游走,很快刻出 “厚德博学” 的校训,字体苍劲有力。学生们拿着小型刻刀,在预制好的木片上尝试雕刻简单的图案,有的刻星星,有的刻月亮,还有的刻自己的名字。“我要把这个刻好的木片送给妈妈,她肯定喜欢。” 大一学生张萌说。展台后的货架上,摆放着学生们制作的木雕镇纸、笔筒、挂件,300 件作品半小时内就被抢空,收入全部用于非遗传承活动。
最热闹的当属 “非遗美食区”,嘉兴粽子、天津麻花、临港鱼丸等特色小吃的香气四溢。烹饪系学生跟着非遗大师学做粽子,泡米、拌馅、包叶、捆绳,每一步都有讲究。“包粽子要选三到四片粽叶,围成像漏斗一样的形状,米不能装太满,不然会煮漏。” 大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。校长周建明也忍不住加入其中,包了一个三角形的粽子,虽然形状不太标准,但他吃得津津有味:“这粽子里包的不仅是糯米和肉,更是文化传承的味道。”
文化节还举办了非遗知识竞赛、传统戏剧展演等活动。在知识竞赛现场,学生们抢答 “苏绣的四大名绣是什么”“木雕的常用工具包括哪些” 等问题,气氛紧张激烈;传统戏剧展演中,越剧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、京剧《贵妃醉酒》的选段轮番上演,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赢得阵阵掌声。活动最后,评选出 20 名 “非遗传承小使者”,他们将带着非遗技艺走进中小学开展宣讲。截至当天闭馆,师生自制的非遗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 10 万元,陈雨桐笑着说:“没想到自己的作品能卖钱,更坚定了我传承非遗的决心。”
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news.edu.edu.mu/post/3012.html